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从现代京剧《齐白石》的“七大创新”看舞台艺术创新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马文    2025-05-13 14:46:57   

坚守京剧艺术本体与时代先锋性探索的有效结合,是新编现代京剧《齐白石》呼应新时代文艺“守正创新”命题的有益尝试。全剧紧紧围绕“七大创新”,实现票房与奖项、市场与社会效应的双丰收‌,从而也体现了新时代舞台艺术的生机和活力。

 

图为现代京剧《齐白石》剧照。

 

建立团队的创新性组合。组建了行业部门指导和院团为主的创作主体和“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主创团队,由曹禺剧本奖获得者任永新同志执笔、连续五届荣获“文华大奖”的导演傅勇凡执导、被誉为“中国当代京剧作曲第一人”的朱绍玉作曲的主创作团队。这既充分体现了主责单位集体力量推动和主创团队共同发力的高度统一,又体现了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精品力作组织体系和力量源泉。

精准选题的创新性突破。以齐白石的“衰年变法”的历史真实展开叙事,通过他的“谋食”到“谋道”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嬗变,来表现人民艺术家的重大蜕变。“衰年变法”前、中、后的人生际遇、心路历程、精神轨迹,把“衰年变法”与艺术创新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戏剧的高潮和升华,形象表现了齐白石的艺术精神的人民性。以“别旧我,得新我”的破立精神,坚守中国画优秀传统之“正”,同时勇于扬弃了千年国画的“负担”,开辟出适应时代的新面貌、新境界。

 

图为现代京剧《齐白石》剧照。
 

角色安排的创新性表现。通过设置宝珠、梅兰芳等真实人物和周龢父、苏礼斋等具有典型意义的虚构人物,强化戏剧冲突,通过齐白石与梅兰芳的惺惺相惜,实现京剧与国画两大国粹的时代对话,既保留传统美学内核,又以现代视角重构历史叙事,建构“传统为体、创新为用”的舞台范式;创造性地引入了“尘想”和“神思”两个存在于齐白石意识中的精灵,以世俗和创新两种想法互动和交流,象征着齐白石内心的挣扎与蜕变。这种角色设置丰富了舞台表现,为剧目增添了诸多看点。

音乐唱腔的创新性设计。音乐以“好听、好看、好玩”为宗旨,融入曲艺、京鼓、花鼓戏、北京民歌等多种元素。创作中,从古老徽调中挖掘腔调,创造性地运用了“花拨子”声腔,将花拨子与高拨子大胆结合,重焕古老京剧声腔的艺术魅力。在欣赏京剧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创新精神和时代风貌,从而实现了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比如,开篇的《水牛儿》儿歌直接抒写齐白石的童心童趣,既丰富了京剧音乐的表现力,又强化了作品的京味特色;再比如,引用充满童趣的北京民歌《对鲜花》,歌词中有菱角、凤仙、山茶、蔷薇四种花,与齐白石喜爱以自然界花鸟鱼虫为题材的特点相吻合。

‌‌表演呈式的创新性呈现。体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保留京剧流派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肢体语言和多媒体技术。例如,以京剧程式表现绘画动作,将“作画”转化为“做戏”,赋予传统行当新的表现空间‌。还通过“戏中戏”的方式,将梅兰芳创造花衫行当革新京剧和排演《霸王别姬》中虞姬自刎的片段搬上舞台,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舞美设计的创新性表达。实现了整体性的诗化表达,通过虚实结合的舞台布景,将齐白石画作意境转化为动态视觉语言。如泼墨山水与戏曲身段的呼应,强化了“戏中有画、画中有戏”的沉浸式体验‌,也体现了深蕴写意精神,巧妙展现齐白石笔下的艺术形象,创造出虚实相生的美学境界。序章中,青年齐白石追逐“蜻蜓”而来的场景,就为全剧奠定了源于生活、写意朦胧、空灵婉约的艺术基调。

 

图为现代京剧《齐白石》剧照。

 

演员安排的创新性选拔。选择奚派传人张建峰饰演齐白石,以其继承、发展了“以文人演文人,以真情表真情”的奚派传统,成功塑造了一个痴迷艺术、以诚待友、不畏权贵的一代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的形象。选择小生艺术家李宏图饰演梅兰芳,以韵味十足的叶派小生唱腔,塑造了一位谦恭有礼、温文尔雅的青年梅兰芳。选择梅派青衣窦晓璇饰演宝珠,以细腻的表演、中正平和的唱腔,展现了宝珠与齐白石温暖动人的真情。“尘想”以武丑应工,“神思”以花旦应工,展现了弹板、空翻等一系列繁难技巧。“尘想”与“神思”的对打厮杀,将京剧传统武戏的开打,辅以光影技术,拓展了京剧人物角色的表达手段。

京剧《齐白石》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是当代舞台艺术以创新激活传统、以跨界打破壁垒、以匠心回应需求的生动实践,为戏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也充分表明:一部优秀剧目,在主题选择上,要体现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实践路径上,要做到与当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相适应;在创作方法上,要发挥集体力量,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唯有如此,精品力作才有可能层出不穷,舞台艺术才能焕发出时代风采。

(作者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数字资产交易估价及涉税变量因素探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