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坚守文学初心 牢记文化使命

张宏森    2025-07-17 18:07:21    《人民周刊》

图为张宏森。(中国现代文学馆供图)

 

1980年,巴金先生发出建立文学馆的倡议,他将筹建文学馆视为“人生中的最后一项工作”,不仅倾尽心血奔走呼吁,更以文学巨匠的胸襟垂范后世——捐赠7660件手稿信札,捐出《随想录》等著作全部稿费,用笔尖的温度点燃文学传承的火种。建立文学馆的倡议激荡起整个文学界的热烈回响。茅盾先生临终前决定将自己全部著作的各种版本、包括《子夜》在内的原稿,都送由文学馆保存。茅盾先生去世后,茅盾藏书、手稿及生活用品等9100多件全部捐赠给文学馆。其中,《子夜》等四部手稿原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曹禺、叶圣陶、冰心、夏衍、丁玲、臧克家、孔罗荪、萧乾等文坛大家纷纷响应,鼎力支持,为文学馆筹建倾注无数心血,共同绘就这座文学殿堂的美好前景。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卓越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1985年1月5日,在中国作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告成立,茅盾故居被划入文学馆进行日常管理。同年3月26日,文学馆在万寿寺西院开馆;翌日,茅盾故居向公众开放。2000年5月23日,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在芍药居开馆。2021年3月27日,茅盾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24年5月18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四十载春华秋实、薪火相传。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设与发展,始终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1981年经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国作协正式启动文学馆筹建工作。从筹建处、临时馆址的设立,到新馆落成开放逐步实现体系化发展;从巴金先生最初构想的文学资料馆,到集茅盾故居、图书馆型、档案馆型、展览馆型、研究中心及博物馆型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殿堂。文学馆四十年的奋进历程,体现了党对文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是党领导文艺事业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

四十载众木成林、星光汇聚。自文学馆诞生之日起,广大作家及其亲属便慷慨捐赠、热心爱护,无私地将毕生创造与珍藏托付给文学馆,为中国文学筑就永续传承之基、凝聚蓬勃发展之力。98万件馆藏珍品、21万件文物如星河璀璨,785件国家珍贵文物铭刻文心,142座作家文库构筑起现当代文学的立体图景。在广大作家及其亲属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为观察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宝库,日益成为中国文学突出而醒目的标志,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积淀厚重而坚实的基础。

四十载栉风沐雨、开拓奋进。在文学馆发展壮大的进程中,几代文学馆人坚守梦想、前赴后继,不断谱写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华彩篇章。大家汇涓成流、聚沙成塔,逐步构建文学文献文物典藏体系,打造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高地,创新展陈模式,讲好文学故事,紧跟数字化建设的时代步伐,开辟面向公众的讲座讲解,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文学博物馆发展之路,为文化强国建设标注鲜明注脚。去年,“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与“‘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入选国家级展览推介项目,文学馆和茅盾故居参观人次突破27万,各地巡展参观人次达到33万。中国现代文学馆用接续奋斗刻下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坐标。

文明传承的伟业,既需要薪火相继的坚守,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新时代新征程,文学正肩负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将98万件馆藏珍品转化为滋养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使文学馆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气象的重要窗口,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中彰显更大作为。借此机会,我谈几点希望。

一、筑牢保护根基,守护文学根脉

文学文献文物是中国作家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的珍贵载体和历史见证。中国现代文学馆要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将科学保护文学遗产作为首要任务。健全文学文献文物分级分类保护机制,强化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修复双轨并行。要加快构建数字化、标准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链条,确保茅盾故居、巴金手稿等文物的原真性、完整性与安全性。要拓展征集视野,贯通古今文学脉络,融汇中外文化精华,打造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文学资源宝库,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根基。

二、坚持人民立场,完善服务体系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中国现代文学馆要始终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努力构建多层次、精准化的文学公共服务体系。要树立全国文学馆一盘棋格局,发挥全国文学馆联盟、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协同联动作用,推动优质文学资源直达基层,加快实现全民共享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成果。要着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整合茅盾故居、作家书房等场馆资源,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搭建作家与公众互动平台,使之成为走近文学巨匠的生动课堂,以文学之力赋能精神文明建设,使文学馆成为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气象的重要窗口。

三、创新活化路径,焕发时代光彩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保护法》明确要求,大力推动让文物活起来。中国现代文学馆要深入挖掘98万件馆藏的思想内涵,积极打造沉浸式、互动化精品展陈,增强感染力与教育性,让广大人民在沉浸式观展中感悟文学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要深化数字赋能,构建文学文献文物全要素数据库,加快建设智慧文学博物馆,推动文学资源跨界转化,在数字长卷上绘制贯通古今的中国文学谱系,让文学文献文物转化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澎湃动能。

四、深化学术研究,赓续中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中国现代文学馆要自觉担负起传承中华文脉的使命,夯实文学文献文物研究基础,系统梳理现当代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关联,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话语体系。要努力建设让人敬重的学术阵地,办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完善优秀学术成果评奖激励机制,持续推进客座研究员制度建设,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价值引领。要着眼打造人类文明互鉴的文学会客厅,通过对外策划展览、国际学术对话、全球数字共享等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学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十载风云激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坚守文学初心、牢记文化使命,以“不负伟大历史、不负伟大时代”的豪情,将先辈的文学理想熔铸为奋进的力量,让每一页手稿都跃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脉搏,让每一场展览都闪耀文化自信的光芒,努力书写文学馆事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学力量!

(作者为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

 

(《人民周刊》2025年第12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2期

上一篇:莫让“捧杀声”掩盖“真心声”
下一篇:读懂厚德载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