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读懂讲信修睦

姚丽梅    2025-07-17 18:39:59    《人民周刊》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次论及“两个结合”,特别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充分论述。讲信修睦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积淀,读懂讲信修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推进“第二个结合”。

一、讲信修睦的思想渊源与古代实践

“讲信修睦”出自《礼记·礼运》,原文借孔子之言描绘了儒家“大同”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据《说文解字》,“信,诚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睦,目顺也”,“一曰敬和也”。从字义上看,“信”与“诚”有互文的关系,“讲信”意指一个人说话诚实无伪,能够获得他者的信任;“修睦”则是对一种彼此尊重友爱、和睦共处关系的提倡与追求。从语义逻辑上看,“讲信”可理解为一种方式、手段或途径,“修睦”则更倾向于表达对一种理想关系的意愿,是方法与目标的关系。

梳理讲信修睦思想的发展过程,由文字考释可知,“信”与个人言行及信任关系有关,最初是一种维持人类生产生活秩序的道德规范。先秦已有“讲信”的文化传统,如“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所描写的祭祀之虔信;“彰信兆民”所描述的君主之惇信;“尔无不信,朕不食言”所描绘的誓师之重信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社会混乱,为解决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许多优秀的思想家各抒己见,形成儒、道、墨、法等诸多学派,讲信修睦思想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建立并渐成体系,形成“恭敬忠信”“信合乎义”“至诚如神”“‘信’入五伦”“精诚动人”“言合于意、言行合一”“以法促信、以信治国”等观点。秦汉以降,各个朝代的思想家在先秦诸子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进一步促进讲信修睦思想的发展与巩固。如西汉时,董仲舒将“信”纳入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宋明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家将诚信从伦理道德规范凝练提升至思辨哲学的高度。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以义导利、义利和合,为清代经济诚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至明清时期,讲信修睦思想已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日常化、实用化的倾向也越发明显。

讲信修睦思想内涵丰富,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

首先,诚信的本质在于遵循自然、真实无妄。如《大学》认为,“诚意”的关键在于“毋自欺”“自谦”和“慎独”,即要自我真诚、不自欺,并在人前人后保持一致。墨子认为“信”即“言合于意”,着眼于言论的真实性,同时主张言行合一,批判空口妄言的“荡口”行径。《中庸》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认为“诚”乃上天运行的法则,等同于“天道”。道家追求的“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也强调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

其次,诚信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基础。孔子认为立信是立人的前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礼记》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忠信之人,可以学礼”,仁义道德必须通过礼的推行来完成教化,而忠信则是学习礼仪的基本条件。朱熹注曰,“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指出忠信作为习礼的根本,就好比绘画之前必须准备好上色的素地一般。

再次,诚信是建立和巩固社会关系的根本途径。孔子认为,诚信是人际交往最好的通行证,“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在孟子提出的“五伦”中,唯“朋友有信”属于与家庭以外人员往来的道德规范,其面向的社会范围更为广泛,也在侧面体现出诚信是社会道德基石的性质。荀子、管子、韩非子等人还论述了诚信在构筑不同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如朋辈之间,“忠信者,交之庆也”;社会百业之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君臣君民之间,“上端诚则下愿悫”,“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执法遵法之间,“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出言必信,则令不穷矣”;外交结盟之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等等。总而言之,诚信是建立社会关系的第一块“试金石”,也是通达四方的行事准则之一,正如苏辙在《论语拾遗》中所说:“金石之坚,天地之远,苟有诚信,无所不通。”

此外,践信要以合乎义理为前提。虽然言行合一、践信守信是讲信修睦的基本要求,但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信”之上还有“义”,个人修养最终指向的是家国天下。因此,不可一味执着于个人践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只有符合道义的约信才可践行;“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德行高尚之人,所言所行不必拘泥于守信践诺,而是合乎大义。

讲信修睦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在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典故乃至流传甚广的口传叙事中,都内含对讲信修睦思想的主张与践行。如季札挂剑、查道挂钱、宋濂还书、李勉埋金等故事中体现的“以信立身”;晏婴拒婚、曾子杀猪、陈谏议教子等故事中体现的“以信齐家”;晏殊不隐、虞孚售漆、詹谷十年还店、胡雪岩戒欺等故事中体现的“以信建业”;燕昭王以诚纳士、桐叶封弟、晋文公守信得原卫、齐桓公信于仇寇、商鞅立木建信等故事中体现的“以信治国”。有史以来,讲信修睦已深镌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其身体力行的诠释与实践,实际上也是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及传统处世智慧的形成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诚信观与讲信修睦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的中国化过程。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不能割裂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将中国历史文化融入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中,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诚信观与讲信修睦的内在契合之处。

一是马克思主义诚信世界观与讲信修睦思想的契合性。

就认识世界的基本问题而言,马克思主义强调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列宁所说“事实是顽强的东西”,这是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大学》提出“天道至诚”,将“诚”视为万物运行的本质规律,朱熹说“诚”是自然方面的真实,“信”是为人方面的真实,将求真务实的精神融入自然与人伦的主客观世界之中。可见,讲信修睦对真实无妄、言行合一的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诚信世界观是一致的。

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诚信观与讲信修睦思想的契合性。

一方面,二者设想的诚信理想社会有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消灭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才能够免于受到利益影响,实现自然纯粹的诚信关系。因而共产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与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视阈下诚信的最高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高度契合,在道家所描述的“至德之世”中,“民如野鹿……当而不知以为信”,与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另一方面,二者都体现了取信于民的政务诚信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创建者,列宁结合实践形成了坚持人民立场、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完善政府机关的队伍建设等政务诚信观。政务诚信也是讲信修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荀子的民本思想,管子、韩非子等对政务诚信还有更为详细的运用和总结,包括为君立信、为臣忠信、赏信罚必、外交结信等。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务诚信观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平等、服务大众的“公仆”与人民的全新关系。

三是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诚信观与讲信修睦思想的契合性。

列宁十分重视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教育,指出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真实教育法”。讲信修睦也强调教育感化和知行合一。如《中庸》认为,“至诚”的境界是可以通过教育感化达到的,最后落实于实践,要“笃行之”。在具体的道德修养上,列宁非常注重共产党人忠诚不欺的品格,强调队伍的纯洁性与纪律性。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建业之信、治国之信等理念中均有体现,如管子认为为臣应“忠信不党”,为官应“信于民”。

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诚信观与讲信修睦思想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的信用经济理论指出,信用关系是规范市场经济的一种伦理制度,它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关系都纳入这种伦理契约当中。中国自古便十分重视商业诚信,讲究“公平交易”“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明清不少商帮还将“以诚为利”作为从商守则。相较之下,讲信修睦侧重于通过营造“诚信为本”的道德风尚来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马克思主义经济诚信观侧重于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制度,来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高效运行。这也启发我国以诚信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德法兼治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三、中国共产党对讲信修睦的传承与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讲信修睦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运用至革命、建设、改革等具体实践中,实现对讲信修睦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以下理论经验。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首先体现在如实对待客观事物,探索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毛泽东曾阐释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诚信世界观方面的贯彻与运用,也与讲信修睦强调顺应宇宙发展的自然规律有契合之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真诚、信实世界观的体现。

二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一方面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与建党初心,另一方面则基于治国务必取信于民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是对古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转化与超越,落实在实践中,一方面通过严明纪律、信守承诺逐步建信于民,另一方面强调为百姓谋取切实的利益。从土地革命到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为民谋利中获信于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务诚信观和“以信治国”的吸收与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基本经验。

三是坚持忠诚老实的革命品质。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干部忠诚老实、求真务实、廉洁守纪等革命品格的要求,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党的作风建设上的延伸,在内涵上则融合了马克思主义诚信世界观、政务诚信观,以及讲信修睦思想中的“忠信笃敬”“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等观点。

四是坚持德法兼治的社会诚信建设。针对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暴露的个别失信问题,中国共产党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诚信建设的重视,不仅在经济领域,更在整个社会范围,从“制度”与“道德”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推进公民的诚信建设工作。在法治精神的融入及法治思维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道德要求、政策引导阶段,迈向法治化、规范化阶段,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诚信观的吸收与借鉴,也是对“以法促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

五是坚持平等互信的外交理念。在对外交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在各民族国家独立统一的前提下发展国际合作关系。讲信修睦思想中也蕴含丰富的对外交往理念,如“结之以信”“厚和构四国以顺貌德”等。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性地将讲信修睦运用于外交理念,形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等一系列思想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这一理念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为各国人民走向携手同心共护家园、共享繁荣的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方案。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人民周刊》2025年第12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2期

上一篇:莫让“捧杀声”掩盖“真心声”
下一篇:读懂厚德载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