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从广袤田畴到繁华城市,从工厂车间到施工现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新业绩,用辛勤耕耘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星空浩瀚,探索永无止境。从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到“嫦娥家族”书写探月精彩篇章,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到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一次次振奋人心的发射,一项项令人惊叹的成就,不断刷新中国航天追梦筑梦的高度。
“比起雕琢品相好的璞玉,把一块有‘疑难杂症’的废料、边角料雕出花样,对我来说更具吸引力和成就感。”孙佳兴说。在玉石雕刻领域,对玉料瑕疵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环节。玉料的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其中许多玉料都有脏、绺等问题。
四载春秋,百篇故事。今天,本版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100期特别策划。我们联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发起“百名科学家百问百答”活动,诚邀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踊跃向科学家提问,并推出专版报道,特邀5位院士,针对网友们关心关注的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问题进行解答,共同探讨科技新知,共同期待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从新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到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从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到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中国航天事业多个“第一”背后,都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
早晨6点15分起床、7点赶到医院,查房、安排手术、带领学生做科研……接受记者采访时,邢念增鬓角的白发格外显眼。“医学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说到这里,邢念增一扫疲惫,“创新当然要冒风险,但不创新就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更不可能实现学术领跑。”
在广西柳州,有一条特殊的“雷锋街市”,它只有两三百米长,既没有繁华的商业气息,也没有网红大咖云集,却在每年3月5日准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承载起一座城市最温暖的记忆。
晚年的朱光亚曾这样评价自己——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可这件事情不寻常——那是惊天动地的一件事,改变世界的一件事;那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挺直脊梁的一件事!
近日,中宣部命名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此次命名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共100个(含集体和个人),主要来自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社区、医院、军队等基层一线。他们立足本职、建功岗位,以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以新的业绩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当点滴善举汇聚在一起,必将激发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近日,本报记者分赴浙江、青海、广东等地采访了三支志愿服务队伍,记录他们扎根一线、服务群众的生动故事,感受他们身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关,为航天精神写下生动注脚。在他看来,“奔向月球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尽管工程任务已经完成,但科学任务才刚开始,我们要开足马力奔向下一站。”
在第六十二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科协、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主办的2025年全国“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在雷锋故乡湖南长沙正式启动。
启动,轰鸣,机翼上的襟翼缓缓展开,飞机开始滑行。随着机轮在跑道上不断加速,机翼承受的升力越来越大。倏地,前轮离地,整个机身昂首向上,我国自主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如同一只展翅雄鹰,以优雅的姿态直冲云霄。
全息影像亮起,长征中的“无名英雄”与参观者“同行”;机械帷幕矩阵展开,参观者重回遵义会议现场见证伟大转折;模拟寒流与机械传动装置配合,让“爬雪山、过草地”有了实感……在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记者探访了弘扬长征精神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