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8月11日,北京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会暨“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首场报告会。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市委讲师团)主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丰台区委宣传部承办,来自首都各界的干部群众代表200余人参加。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工程专家李华军院士团队攻克海洋工程设计理论、安全施工与运行中的相关技术难题,推动海工装备产业向高端迈进,不断推动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事业向深远海发展。当前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如何?接下来的研究重点在哪里?记者走进中国海洋大学,与李华军院士进行了对话。
“同学们,我们看到的这封信是孔繁森1993年在医院病床上写给女儿孔玲的。当时他刚做完手术,身体还很虚弱,心里惦记着要回西藏阿里工作,也放心不下独自去上大学的女儿,于是写下这封充满亲情的家书。”付广芹说,“当时,孔繁森完全可以留在条件更好的地方,他却两次选择去西藏,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那里的人民。”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山西,“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东渡黄河,取得平型关大捷,在此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百团大战等战役,铸就太行精神、吕梁精神。近日,记者深入三晋大地,访历史印记,感今昔巨变,见证红色热土升腾新气象。
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拉琼扎根青藏高原,从事高原生态研究30余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极端环境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此外,他继承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遗志,聚焦西藏本地人才培养和高校学科建设,通过与复旦大学合作等方式,为青年学者搭建平台,推动高原生态研究薪火相传。
自2019年10月开工建设以来,大桥参建单位不断创新、攻坚克难。从江底沉井的智能取土到云端桥塔的钢筋“搭积木”,再到一气呵成的精细化桥面铺装,建设者们以一项项自主创新不断攻克世界级难题。
近30年来,程芳琴带领团队聚焦煤、电、冶等产业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问题,致力于工业固废的低碳化、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当前我国工业固废处理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山西大学,与程芳琴进行了交流。
在肉眼看不到的世界里,原子、分子、质子、电子等微小粒子蕴藏着无限潜力。对于很多人而言,“重离子”比较陌生,但它却是“极微观”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剖”它们的物理奥秘?为何要让它们加速奔跑?在“看不见”的世界中,科学家们怎样几十年如一日攻坚克难,研究出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惠及群众生活的前沿技术?
7月29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弘扬科学家精神 做好科技宣传报道”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以及两院院士、科普从业者、高校学者、媒体代表等30余人出席座谈会。
本溪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如今,抗联故事犹在耳畔,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在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很多地标、街道都以“抗联”“靖宇”命名,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血脉生生不息。
为了上好这堂课,星火支教队进行了特别的备课。队员们顶着烈日,踏上红军曾经走过的山路。乱石嶙峋,高低不平,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陡峭处手脚并用。“亲身体验,让我们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理解,将所思所感融入课堂教学。”牟子涵说。
随着老区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程星又将关注点放到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和挖掘红色资源上。“当前,受限于资金、管理机制等因素,红色旅游资源的展示开发利用仍存在整体发展‘叫好不叫座’,红色教育‘优势不优’,旅游商品‘精品不精’等问题。”经过调研,程星提出了支持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支持黄冈弘扬大别山精神、建设全国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区等建议。
这在今天看来,近乎苛刻甚至有点疯狂的“国家任务”,在当年得到的回应,是她的三个字——“我愿意”。作出该选择的人叫王承书,她是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是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又困又累的马国惠顾不得有什么危险,他需要休息,只想在上面好好睡一觉,他发现放置氢弹部分的圆台突出一些,正好当枕头。于是,他枕着平台,头顶氢弹,在恒温的铁塔爆室中很快进入梦乡。由此也获得了一个称号:“枕着氢弹睡觉的人”。
对他而言,数学是一位能相伴一生的知己,数学研究也是一段要用一生去体验的旅途。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他常常会遇到“到了山顶却看不见日出或日落”的情况。他坦陈:“知道自己做不出来,也是一种收获。出现了阻碍,可能意味着有更好的东西在等着我,那些更出乎意料的、更神奇的东西就会出现。”
从太空返回两个多月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日前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首次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183天太空驻留、88项空间科学与技术实(试)验、3次出舱活动……神舟十九号任务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完成了哪些新的任务?航天员乘组分享了他们驻留太空的经历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