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当代青年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生逢盛世、重任在肩。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将引领新时代青年担当使命、主动作为,以更加饱满的志气、骨气、底气,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报告对科教兴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近日,《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印发。《办法》指出,“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动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并将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一并作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四大战略性举措进行了总体部署,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深刻判断。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由此,发展质量成为党中央格外关注的核心问题。
国有企业要以国资国企改革为动力,以世界一流企业的评价标准为先导,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指标为目标,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为保障,部署重点任务,在新征程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这对我们探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减碳目标的路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自2002年以来,全国共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00余家,成为以科技要素创新集聚驱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国家级平台和中坚力量,在促进农业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提高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就业创收增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乡贤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兴可依靠力量,关键要在机制创新上再探索,让各类乡贤真实感受到振兴家乡是“份内事”。为了让乡贤留得安心、干得有信心,乡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积极探索构建乡贤助力振兴机制是乡村振兴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国竞争的主战场。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和技术含量高,要想在竞争中取胜离不开人才的作用。
如何加快文旅产业发展,成为摆在各地的一道难题。笔者看来,各地可从打造地方品牌、发力文旅营销、抢抓潮流机遇、建好企业矩阵等多方面着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耕细作、久久为功,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自我革命的政党。
《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热播,云端博物馆蓬勃发展,海昏侯墓文物展等引发观展热潮……近年来,越来越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受到人们青睐。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了起来,不仅丰富了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深刻把握团结奋斗的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