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坚持以抓好“三进”工作为新的契机和切入点,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是引领思政“金课”建设、锻造人才底色的关键。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出发,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农产品销售一头连着食品供应,一头连着农民生计。眼下,虽然蔬菜滞销情况已有所缓解,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务必进一步打通物流堵点,搭建高效便捷的产销对接平台,让农产品更快从田间地头到达消费者手中。
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挖掘培养、发展、壮大一批乡村工匠,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点燃这一引擎,离不开完整的内需体系这个动力源。应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综合施策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党的创新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党的理论传播要与群众需要更好结合,让党的创新理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成为指导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完成时,又是进行时,彰显现代化的中国自信与自觉。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6%,增速较前9个月有所放缓;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降幅较前9个月扩大0.7个百分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根本。当前,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高校肩负的使命更为艰巨,要发挥多重优势,力争更大作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社区“微治理”,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更快更精准回应人民群众诉求,促进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这启示我们须拉长视域,在新时代的伟大文化变革中去把握“文化自信自强”的生成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出了重要部署。从总体上看,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网络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是在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给全党的谆谆告诫和殷切期待。
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其中,地方红色文化所特有的地域亲和优势,为思政教学提供了便利的鲜活教材,激活红色基因浸入心扉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新时代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为实体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稳慎推进”到“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正步入制度设计与行动的有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