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为做好中央银行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引领,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夯实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五个必由之路”,深刻阐明“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其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数字经济最能代表绿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发展数字经济就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越是发展高层次的数字经济,越是抓住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保持必要的清醒和坚定,就“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在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变革中,不断探索以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是一个重要内容。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依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是国家治理效能的保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深入研究我国边疆安全与发展、历史和现实问题,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产业数字化是“数实”融合的重要领域,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与过往科技革命不同的是,当前数字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让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几乎同时、同步享受到技术进步红利,由此带来乡村要素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的加快重塑。
拥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一思想武器,是我们凝聚奋进伟力、把握历史主动、夺取新的更大胜利的先手棋和关键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推动一系列重大工作,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使命,需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激活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出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全新主旨章节,并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段论述蕴含着对人类文明史的深刻把握和理解,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奋力谱写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华章。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这为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新时代新征程凝聚广泛思想共识、汇聚强大实践伟力提供了科学指引。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对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等的强调,体现了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气魄和决心。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协同发展,必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我们要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物质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