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对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知识的源泉以及效率的基础。实现数据共享,要搞清楚哪些数据可以共享,哪些不能共享,必须解决数据确权授权。在明晰数据确权授权后,既要采取务实管用的措施推动数据共享,还要破除“信息孤岛”问题。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需发展动力”。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实行更高水平开放,能够为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提供强大动力。
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价值,保持定力,增强信心,提升发展内生动力,不断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让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提高党性觉悟”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江苏省委宣讲团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组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必须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为新时代新征程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提供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
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稳就业”“保就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我们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加快贸易强国建设进程,需在科学研判内外部形势的基础上,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从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等方面切实发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概括,其中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为新时代新征程贸易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必须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深刻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邃意蕴,有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汇聚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