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南。
战略科学家是怎样练成的,如何打造战略科学家队伍,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是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认真回答的重大问题。打造战略科学家队伍,关键是能够发现并有意识地培养战略科学家。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仍然具有人口总量规模优势,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趋于下降的新形势,必须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丰富优质的“第一资源”。
在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下,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提升人才资源这个“关键变量”的“高度”“宽度”和“长度”,可以更好地以人才引领驱动各层次各方面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最大增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概念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任务。那么,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是什么?新时代赋予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新要求又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有必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实践和战略上的创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中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本质区别,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和超越,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迷思,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南,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为什么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道路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党对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规律性认识。中国坚持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推进现代化,造福中国、利好世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与2021年相比,老年人口增加1268万人,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充分就业?为什么要强调高质量充分就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既充分肯定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应聚焦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多想办法,有效消除收入差距中的分配不公因素。
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图书、期刊、报纸、档案、手稿等红色档案文献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类型。新时代,保护和开发红色档案文献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数字化转化,形成红色档案文献数据库,从而更好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年来,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延宕反复,地缘政治形势紧张,全球多重危机叠加,个别国家公然鼓噪分裂对抗、“脱钩断链”。这进一步增加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让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挑战,迫切需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战略全局出发,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对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作出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把“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作为重要内容。这些都为进一步发挥投资在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指引。
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是党中央在各种超预期因素冲击下基于国内外形势最新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于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增强经济的韧性与活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