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包括社会信用等在内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要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更好地治理市场主体的违法、违约等失信现象,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机制。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5G等新兴技术成为文化消费增长的新动力,带来文化消费在内容、形式、空间、需求及领域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推动文化消费的转型升级,这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成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重要手段。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决定乡村振兴必然要推进城乡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这为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数字化基层治理体系,对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基于对粮食基本属性的正确认识和粮食战略价值的准确评估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应对国际变局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针对当前的逆全球化态势强调“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这提出了要在高水平开放条件下,统筹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发展关系的重要命题。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靠人,尤其离不开数字化青年人才。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存在人才资源储备和人员能力素质还不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情况。推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培养高素质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人才队伍,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好人才基础。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对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更好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心用情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全面准确把握“六个坚持”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思政课教学中努力把“六个坚持”讲深讲透讲活,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实现高效公共服务、精准社会治理、科学政府决策,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加快推动由乡村建设向乡村经营转变,统筹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错位发展与抱团发展、企业资本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将乡村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需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教学活动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时代新征程,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培育教育教学新形态,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