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涉外法治工作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新征程上,推动涉外法治建设走深走实,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不断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
河南新乡,“小院课堂”在许多地方开设起来,党员群众围坐在一起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常态化、多样化,带来贯彻落实的具体化。许多党员干部因为掌握了科学理论,在工作中心里更有底数、手上更有招数。
融合了多种业态的智慧商圈不仅能让消费者在逛街的过程中找到“淘宝”的乐趣,且“智慧+”在“智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促进商品和服务供给迈向中高端,提升消费便利度的同时,极大满足了消费者在社交、互动等场景的消费体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当下,我国正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不断推动教育数字转型与融合创新,加快构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展、综合带动作用日渐显著,形成了一大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精品线路、集聚区域,乡村旅游游客年均增长20%左右,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坚守党校初心,就必须始终坚持从严治校、质量立校,遵循最严格的政治标准、学术标准、教学标准、管理标准,发挥不正之风“净化器”、党性锻炼“大熔炉”,全面从严治党“风向标”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地位作用,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文化数字化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文化数字化在促进我国文化发展、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政府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以法律制度为根本保障,以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推动政府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不仅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以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突出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出“四个必须”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努力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完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持续攀升,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接下来,需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构建系统完备、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彰显了我们党保持经济稳中求进的坚定信心和应对当前复杂严峻形势的战略定力,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之举。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达好中国方案,帮助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与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
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之路,就必须探索“扎根本土、内生推动、以人为本、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内源式发展助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