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是古代先贤基于对圣王之世的美好憧憬而提出的政治目标,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价值旨归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余年征程中,为实现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而不懈求索。对天下为公的论题进行深入分析,能够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继续践行天下为公提供深刻启示。
一、天下为公的历史根脉和思想演变
“天下为公”典出《礼记·礼运》。据史书记载,孔子在参加完鲁国的蜡祭大典后,哀叹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大道既隐的社会现实,感慨于上古三代明君当政、大道施行的良政善治,由此发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千年一叹。“天下为公”虽出自儒家经典,但其理念并非儒家所独有,先秦诸子和后世各派思想家从天下观、公私观等不同维度阐发了这一理念,丰富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内涵。
读懂“天下为公”,需要从其字词的原初意义和语词的搭配结构入手。“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特有概念。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理论架构中,政治单位具有家、国、天下三个层次,“天下”不仅是尺度最大的政治单位,也是整个框架的最终解释原则。“公”的概念在源起之时多用于“物指”或“人指”的具体字义。“物指”主要是指政务或公共活动,如“夙夜在公”就指代政事;而其公共活动之意源自“公”的甲骨文字形。甲骨文的“公”是“瓮”字的雏形,古时人们常围在瓮旁取酒共饮,因此有公共活动之义。“人指”主要指代国君、宗祖和爵称,在商周的金文中,“公”既用来表示对国君的尊称,又用来指代辅佐天子的执政大臣。春秋战国时期,“公”的含义实现了从具体义向抽象义的延伸,“公”的抽象字义包含共有、均平之义。“天下为公”所取的是其中“共有”之意,主要是指对公共设施、财物的共同占有。“天下为公”作为一个主谓式结构的成语,其中的“为”字念第二声,表判断,用以揭示天下究竟归属于谁。在“为公”的社会,天下由所有人共有,国君是由百姓依照德行而选定的,国君所拥有的权力服务于社稷生民。
天下为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从先秦诸子的普遍共识到封建帝制时代的价值冲突,从农民阶级的天国迷梦到资产阶级的大同梦想,天下为公的思想始终贯穿中国政治思想史始终,展现了历代先贤对于理想政治秩序的美好构想。先秦时期,天下为公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观念。儒家、道家、墨家、杂家等各派立论虽然不同,但均以整个天下为对象,聚焦于有道与无道之辨,借天下秩序的美好想象表达对政治现状的不满。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中国进入封建帝制时代。天下一统究竟是为一姓之私还是为黎民百姓,引发了各派争鸣:一方认为,封建帝制是为维护公共生存利益而设置的,可以做到天下大公;另一方提出,封建帝制的本质是私权的膨胀,造成了私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违背了公意。在家天下代代沿袭的古代社会中,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与社会现实之间日渐脱节,天下名“公”而实“私”。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些仁人志士开始睁眼看世界,郑观应的“世界大同”、康有为的“公理世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构想相继出场,使得“天下为公”具有了超越封建历史传统的时代内涵。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站在各自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上,对天下为公的思想内涵作出各种阐释,实现天下为公成为多个学派构建价值体系、创造理论学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的来说,天下为公的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政治理念、社会理想、世界秩序和道德境界方面。就政治理念而言,天下为公的理念立足社会公共意志,着眼于国与民、君与民、君与臣的相互关系,主张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选贤与能,为一国的良政善治提供了价值遵循;就社会理想而言,天下为公内蕴着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主张以富民为始的治国之道、均平扶弱的损益之道、重义兼利的索取之道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就世界秩序而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和合共生、万物并育的哲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以及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思想,奠定了“天下一家”秩序的文化基石;就道德境界而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中国人的修身立德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好小事、管好小节,也要在公共领域关爱他人、承担责任、追求“宽仁大义”。总之,天下为公的思想倡导社会成员遵循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增强克己奉公的自律意识、坚守内圣外王的人格追求,进而以良好的个体公共精神推动美好的社会秩序营建。
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主张与天下为公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由不同的世界观支撑的、具有思想文化差异的两种“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但二者在价值观层面具有相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人类解放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深度契合。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揭示了近代以来人类历史由各民族的相对独立发展走向全面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世界逐步形成一体化的趋势和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思想有着相通之处。其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人类历史发展趋势,体现了世界各民族联系日益紧密、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的特点,这与民族融合统一的公天下的思想不谋而合。其二,马克思主义主张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所造成的国家、民族、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推动世界历史朝着公正、和平的方向发展,这与中国传统天下观中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其三,马克思关于东方国家能够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揭示了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性与个别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有机统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辩证意蕴,这与天下为公所蕴含的和谐辩证思维存在契合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论与天下为公的价值旨归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论内涵丰富,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为人类的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劳动解放、精神文化解放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致力于引导人类从资本主义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解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们对于实现人类解放和追求人类幸福的深刻思考。这一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公”为标志性内容的天下观的价值旨归存在一致性和契合性。在价值立场上,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实质上是将全人类利益作为价值基点,以实现全人类解放和幸福为基本立场。这一基本立场同天下为公思想中为天下人谋利益的价值立场存在契合性。在价值实现上,马克思、恩格斯将实现人类解放的理想置于推翻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运动中,认为人类解放是应当不断推进的现实运动,而无产阶级则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这一理论学说与天下为公所蕴含的“敬天保民”的思想存在契合性。在价值目标上,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和天下为公思想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存在诸多契合性,它们不仅在理论出发点上具有一致性,即二者都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主张重视民众的作用和地位,而且在目标指向上也有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天下为公也是使天下民众各得其所。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相融相通、相互契合。共产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追求的是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理想社会形态,这种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以“天下为公”作为本质取向的大同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与大同社会中“人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原则十分相似,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普遍的、实质的人人平等与大同社会追求公正平等具有相通之处。
三、中国共产党对天下为公的不懈求索
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社会理想,中国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从不同取径前仆后继地探索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才越来越接近这一社会图景。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百余年征程中,探索实现天下为公的奋斗历程贯穿始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中心任务,领导人民为实现天下为公进行革命斗争。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彻底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经济上,大力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在国际关系上,以世界眼光看待中国革命,将中国革命与人类进步事业相统一,视中国革命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实现天下为公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经济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实现天下为公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国际交往中,支持和援助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些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天下为公的追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实现天下为公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治保证;对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为实现天下为公找到可行路径;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积极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和平与发展、坚持天下为公的情怀。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立足中国具体实际、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实现天下为公的新道路。2023年3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天下为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经济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新发展理念,领导人民胜利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关系上,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繁荣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综上,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有机统一、相互结合,逐步找到了一条实现天下为公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重要基础,坚定不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责任。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正在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变成现实。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