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在商场找店铺本来就够麻烦的了,这可好,连在哪层都不知道。”上海市读者瞿先生和朋友约了在商场一家餐厅吃饭,以为LG2是LG1上面一层,找了一圈又一圈。询问才知道,LG其实是低于地面楼层的英文缩写,LG2指的是位于LG1下面的地下二层。瞿先生不禁感叹:“公共场所的标识有必要这么复杂吗?”
在小区公共区域,建起围墙、围栏,修成自家车库、庭院,甚至在公共绿地种菜……近一段时间,一些读者来信、网友留言反映,住宅区内有居民违反法律规定建设建筑物,向相关部门多次投诉,却始终无法解决。
近日,2025年“618”年中促销落下帷幕。一个多月的促销期,平台和商家摒弃以往的“卷低价”策略,主打“简单让利”,拼服务、拼技术、拼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是否感觉购物更简单更省心了?据人民网“人民投诉”统计,5月13日至6月20日“618”促销期间,“人民投诉”平台共收到投诉信息近1.4万条。
截至6月15日17时,慈利县共摸排岩溶洞穴2079个,发现部分岩溶洞穴存在疑似污染物。目前,溶洞污染的清理工作正在推进,但还面临专业人员紧缺、作业难度较大等困难。当地群众呼吁健全监管机制、补齐政策短板、强化源头治理,防止溶洞成为监管盲区。
“我在路边停车这么一会儿,怎么收费这么高?”“这里明明可以规划几个停车位,为什么全都设置了栏杆禁止停车?”……近来,读者对于城市路边停车的一些管理方式方法提出疑问,认为应该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而不应简单采取“一刀切”的禁停或者收费方式。
在许多城市,随着人均车辆保有量的上升,停车难成了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立体停车库以其对立体空间的充分开发利用,成为解决停车难的一种有效选择。然而,有不少读者反映,一些地方的立体停车库,尤其是一些机械立体停车库建好后,出现了整体闲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4月21日,本报“读者来信”版刊登稿件《毁坏的耕地亟待恢复》,报道了山西黎城县、河南太康县、云南个旧市三地农民反映的耕地被毁问题。对此,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按照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部署,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济南、成都局立即派出工作组到现场核查,并督促地方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复耕,保护耕地,维护农民权益。
画眉鸟、百灵鸟、金翅雀、红胁绣眼鸟……这些受保护的野生鸟类,本应自由飞翔于天空,但在一些地方,这些可爱的生灵有的成为笼中玩物,有的成为餐桌上的食材,更多的在抓捕过程中受伤死亡。近日,记者根据读者来信线索,前往陕西西安市鸟类交易市场进行暗访。
“一些地方颁布了禁烟令,但执行起来时紧时松。”沈阳大学退休教授马景云日前致信本报,说他发现在城市的商场、超市、理发店、餐馆等公共场所,喷云吐雾者大有人在。“这样不仅损害抽烟者的身体健康,对被动吸烟者的危害更大。”
日常生活中,上门维修是解决家庭维修问题的便捷途径,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便利。然而,也有读者网友表示,上门维修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如这封读者来信所说,维修报价前后不一,还有的消费者遇到维修材料以次充好、售后难、维权难等问题。记者就此采访相关人士,就整治维修市场乱象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谁截断了通往烈士纪念碑的道路?”今年3月,本报收到浙江台州市仙居县湫山乡沙地村村民的来信,反映通往曹金库烈士纪念碑的道路,因为修建私人住宅,竟被公然截断。村民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却无人理睬。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电动汽车或插电混动汽车。然而,在小区安装家用充电桩,却成了许多车主的烦心事。一段时间以来,读者网友来信留言反映,安装家用充电桩时遇到一系列问题,导致安装难。
每年春节前后,农村办喜事的人很多,笔者走访发现,一些村虽已建立了红白理事会,但在实际运行中效果差异较大。有的村红白理事会在红白事上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不闻不问,个别红白理事会成员甚至“随大流”;有的村红白理事会虽然参与了村民的红白喜事,但并没有及时纠正、制止其中的陈规陋习,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结婚请客,生小孩请客,孩子满月请客、过周岁请客;不仅如此,有的是男方办了酒席,女方再办,爷爷奶奶办了,外公外婆再办……在一些农村地区,“宴席风”依然存在,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努力营造文明乡风,必须抓住“宴席风”这一突出问题,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记者看到,有的煤渣堆上面长着杂草,有的覆了一层土,种着一些农作物,但生长态势不是很好。据赵丽介绍,后来镇里组织人手把煤渣铺平,在上面覆了土,以便种植农作物,但她的地“覆土太薄,庄稼营养不够,也不抗旱,种过小麦、花生、油菜,种啥啥不行”。现在地里种的是油菜苗,不少苗发黄打蔫。
2月10日,本报读者来信版“曝光”栏目刊登《景区摆渡车,便利还是谋利?》一文,其中反映新乡南太行旅游有限公司万仙山景区摆渡车捆绑销售等相关情况。报道刊发后,河南辉县市立即成立专项调查小组,针对摆渡车收费问题进行调查。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古树如同一块“活化石”,它们不仅是自然历史的鲜活档案,还承载着生态、文化与社会的多重价值。一直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古树保护,今年3月实施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更为保护古树名木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不少读者网友反映,目前一些地方对于古树保护还存在不保护或保护不当的问题,在古树保护与经济发展出现冲突时,有的古树成了被牺牲的对象。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法保护耕地,不仅是保护农民权益,更是稳定农业生产、端稳国家粮食安全“饭碗”的“国之大者”。然而,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对耕地保护力度不足甚至破坏耕地的现象。近来,本报收到读者来信和网友留言,反映耕地被毁问题,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保护耕地资源,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