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从一定程度上说,当代科技的发展方向以及人类面对新科技社会冲击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决定人类的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因此,科技伦理治理是关乎全局的大事,仅仅从规范科研活动和科研人员这一角度来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我们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旅产业,是“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探索文旅产业特色化发展中,北京“一城三带”、浙江“诗画浙江”、江苏“水韵江苏”等概念的提出,彰显出地域文脉在“活化”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中的支撑作用。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心怀“国之大者”,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红色江山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在部署“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相互叠加的局面,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超预期因素增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和挑战,又要对实现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充满信心,沉着应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时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这为新形势下我国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施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情况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尤其需重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增长,靠产业及其产业群发展变革升级;产业发展变革靠职业劳动和庞大的职业就业队伍劳动创造;产业发展创造的高质量成果或劳动果实就是为了实现优先充分劳动就业,从而解决不充分不均衡的主要矛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09年底,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监察部等六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2022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比前后两个《意见》,题目从“廉政文化”变为“廉洁文化”,一字之变揭示了2022年《意见》的深刻变化,表明了党中央正风肃纪、崇廉拒腐的坚定决心。
随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日益健全,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自觉,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不断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类型定位更加巩固、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我国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更要突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对发展壮大消费提出重要要求,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精准把脉,为进一步稳住经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我国第一季度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了货币政策的灵活度,注重总量政策和结构性政策工具的相互配合,靠前发力,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是央行日前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明确指向。如何继续保持这一政策优势,进一步提振信心,稳妥施策,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企业发展遭遇成本快速上涨、资金周转压力加大、产业链供应链不通畅、市场空间收缩等因素冲击,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任务更加艰巨。对此,国家及时精准实施了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极大缓解了企业融资还款压力。
理论和实践证明,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这四个环节,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有必要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再认识,剖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做好打通四环节的大文章。
我们要强化系统观念,不断增强各领域、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问题上寻找突破口,破解深层次问题、结构性障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