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同一天发布的“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一)”(以下简称解答)再次明确,以化妆品名义注册或备案的产品,宣称“药妆”“医学护肤品”等“药妆品”概念的,属于违法行为。这并非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第一次强调这个问题,那化妆品企业或相关商家在宣传上又是否做到了“遵规守矩”呢?
中消协近日发布2019年1号消费提示:春节临近,不少所谓的保健品经营者,打着岁末答谢、感恩回馈等幌子,诱导中老年消费者参加所谓的年会活动,并借机大肆推销经过其精心包装的“养生保健产品”。
疫苗作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关乎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疫苗不同于一般药品,主要供健康人群使用,且以婴幼儿为主,社会关注度更高、敏感性更强、容忍度更低。能否建立现代疫苗监管体系,加强疫苗安全监管,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已成为评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从治病救人到养生保健,中药饮片在国人生活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药饮片产业已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产业之一。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保障中药饮片质量安全,进一步规范、促进中药饮片产业良性发展,成为公众及相关部门关注的一个重点。
“药王”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和养生专家,提出了“善养性”“治未病”“消未患”等养生理念。他在《孙思邈方书》中说道:“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诀了。”寥寥数字,道出了简单易行的养生道理。
日前,由西湖大学校长、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施一公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分别在《自然》《科学》杂志发表两篇文章,为理解γ—分泌酶特异性识别并切割底物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认知基础,从而为研究与癌症以及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特异性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
2019年,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将有哪些新动作?近日,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与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先后举行,诸多惠民、利民信号相继释出。新一年的“健康红包”,即将送到百姓手上。
“冬日进补,来年打虎”,为了冬补,有的人自行购买人参、鹿茸等大补之品;有的到医院找中医望闻问切后,量体进补;有的选择各种膏方进补……但有些人却越补越“虚”,出现腹胀、腹痛、上火、恶心等症状,即中医所说的“虚不受补”。
“非洲猪瘟蔓延,猪肉还能吃吗?”“益生菌成了‘无益菌’?”“咖啡是否致癌”……近日,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公布了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
都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冬季人们习惯进补而日常少动,体内易生热生痰,特别是中老年人表现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在进餐时选择萝卜,可以消谷食,去痰癖,止咳嗽,解消渴,通利脏腑之气。因为萝卜属土,按中医五行之说居中,利脾胃,益中气。所以冬季服食萝卜可以预防疾病,利于健康。
服用任何药物后的30分钟内都不能吸烟。因为烟碱会加快肝脏降解药物的速度,导致血液中药物浓度不足,难以充分发挥药效。实验证实,服药后30分钟内吸烟,血药浓度约降至不吸烟时的1 20。尼古丁降低药物效应,增加不良反应。特别在服用麻醉药、镇静药、解热镇痛药和催眠药期间,最好不要吸烟。
颈椎病已经成为社会普遍问题,原本中老年好发的慢性疾病,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已经使颈椎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做好日常护理,纠正不良习惯,可以起到“治未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