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截至2025年10月底,我们团队研制的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向世界提供量子算力服务超一年——163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超3600万次,成功完成了71万个全球量子计算任务。这个成绩,是对我们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摸索近10年的最好回馈。
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相当比例。在宁波,2024年工业用水约占全市总用水量的30%。为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工业供水效能,宁波工业供水有限公司对姚江水厂实施数字化改造工程,运用“物联网+数字孪生+AI”等技术构建新一代生产运营管理管控平台。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加大长期稳定支持。”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的突破。AIMS望远镜的建成启用,填补了国际上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观测的空白,也为后续大型天文设备在高海拔地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青藏高原不仅是中国西部的坚实生态屏障,更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区域。多年来,西藏大学布多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高原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污染治理研究,探索了一条适合高原极端环境的生态环境保护新路径。

在当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蛋白质被誉为生命活动的核心执行者。如何精准设计蛋白质的空间构象,使其能够实现特定的生物学功能,一直是科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大连海洋大学杜明教授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赵广华教授团队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前沿性研究,聚焦在笼形铁蛋白这一独特蛋白质上。
场景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有关情况。
11月6日至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会场内,670家国际知名企业和机构线上线下联动参与,一项项顶尖科技成果令参观者大开眼界。本次博览会以“AI共生、智启未来”为主题,“人工智能+”自然是展示的重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百亿亿次 秒,存力规模超过1680艾字节,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在全球位居前列。同时,智能算力应用走向深入,与各行业耦合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数字经济新底座。当前,智能算力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算力新产品、新服务模式怎样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记者进行了采访。
“科技小院是我们践行‘博学为农、精业兴藏’校训的一种探索。”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西藏农牧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商鹏说,藏猪又称藏香猪,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西藏农牧民重要的食物、经济来源。多年来,西藏农牧大学原校长强巴央宗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藏猪保种、选育、遗传改良、开发利用等系列研究,选育出快生长、高繁殖等藏猪新品系。
如何让大脑与外部设备联动起来,帮助人类实现“随心所动、心想事成”的梦想?脑机接口就是这样一项人机交互和人机混合的前沿技术。大脑活动时,神经元会放电形成脑电波,脑机接口则通过识别脑电波特征直接读取大脑意图,实现人与机器或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
子午工程已经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一链”“三网”“四聚焦”布局创新监测架构:“一链”是指从太阳表面到地球表面的完整观测链;“三网”是指将电磁、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监测网沿东经100度、120度和北纬30度、40度呈“井”字形布局;“四聚焦”是指聚焦极区高纬地区、北方中纬地区、海南低纬地区,以及青藏高原4个重点区域,实现对日地空间各个圈层的立体、多要素监测。
展望“十五五”,愈加成熟的“6G智简”网络将成为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重要引擎,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跨域、跨系统的智能协同,在智能交通、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形成“技术突破—数据流通—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赋能千行百业的智慧转型。
建成1000多天以来,中国空间站安全平稳运行,累计支持7个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支撑20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展现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科技力量,彰显了航天人建设航天强国、攀登科技高峰的创新情怀。
日前,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电力量子技术团队联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南开大学,成功研制出实用高温超导量子电压标准整机,搭载了团队研制的高温超导量子电压芯片,为电压精密测量打造出“自主可控、即插即用”的“量子标尺”。

当今世界,还原论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杂系统理论应运而生。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北京师范大学陈晓松教授通过开创性的本征微观态理论、地球系统临界要素的遥相关研究,以及对各向异性系统临界现象普适性的探索,推动了复杂系统科学的基础研究,也为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

显微镜下,丹参的细胞结构纤毫毕现。浙江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梁宗锁教授正仔细观察着细胞结构,记录着不同生长环境对药材品质的影响。二十多年来,梁宗锁带领着研究团队一直奋斗在守护中药材品质的科研之路上。

繁星秘语,旷野聆听。在南非卡鲁荒漠深处,数十台射电望远镜呈旋臂状铺陈,巡天望远,探索着宇宙的奥秘——这是中国首个深度参与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SKA是由全球多国出资共同建造和运行的世界最大规模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世界巨眼”。日前,记者深入该项目南非台址,采访多位科学家及工程人员,了解其最新建设进展及科学发现。
前不久,我们领取了新一批月壤样品,将继续围绕月球正面与背面差异等关键问题开展持续攻关。展望“十五五”,团队将依托已有技术积累,不断深化月球样品研究,力争在月球演化历史认知上取得更多新的突破,为推动行星科学发展、深空探测任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努力为月球研究补上“关键拼图”。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登顶。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创新资源汇集流动,实验室里的灵感能快速地结出产业的硕果。这条100多公里长的科创走廊,不仅在地理空间上串珠成链,更在创新生态与区域协同发展上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