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9月底,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审定颁布。新职业及其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连接新需求,蕴藏新机遇,折射新窗口,将为中国经济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激活新职业,畅通经济循环,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重大论断,并在不同场合深入阐述关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其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等一系列重要部署。这意味着,未来将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持续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努力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的科技创新成就,令与会代表和全国人民倍感振奋。
稳市场主体就是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就要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国企、民企和外企敢于作为、积极作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断标注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定位,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
近年来,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社会矛盾纠纷成因及演变规律,建立源头预防、非诉挺前、多元化解、繁简分流的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诉源治理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回答了经济全球化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为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全球化规律的认识。
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喜庆氛围里,我们迎来了第53届世界邮政日。借此机会,我谨代表邮政集团,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邮政广大干部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祝福!
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为高校深入谋划和扎实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
面向新发展阶段,我们亟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并以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进而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当前,对标“国之大者”“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要求,高校应当深刻认识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要针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还不足、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还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等,精准施策、久久为功、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有效发挥创新的激励功能,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促使创新产生合理预期,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活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居“六稳六保”之首,体现其在我国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随着技术变革不断加深,数字经济推动了新就业形态的出现和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劳动力市场注入新活力,赋予就业新动能。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看似是一个单项工作,实质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