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日前,《论“三农”工作》一书出版,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深刻阐明了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正确处理哪些复杂关系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方向。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贸易发展,《“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数字技术和数据等四类数字贸易类型,积极谋划推动数字贸易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当前,人们对数字贸易的理解与认识不一样,也难免出现分歧。总体来看,有以下几个认识上的误区需要厘清。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数字贸易迅速发展。作为新型贸易模式,数字贸易极大减少了贸易成本和时间,不仅使新的贸易产品不断涌现,而且正在改变几乎所有行业的贸易方式和贸易规模,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力。
在发挥消费券短期内稳消费重要作用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用好消费券在改善消费预期中的作用。首先,要发放更多非定向的消费券;其次,要对中低收入群体在发放消费券时辅之以其他的配套措施;再次,要加大服务领域的消费券实施力度;最后,要以消费券为杠杆,提升消费信心。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颁布,赋予了浙江重要改革示范任务,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先行先试。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需要树立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
中国既是农业大国,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农业除了减排固碳,更要着力增强其适应性,提高应对各种不利气候条件的“韧性”。
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一体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和效能提升,我国深入实施质量优化计划,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并取得显著成效。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有效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整体效能,更好地推动不同层级政府、监管部门的协调、整合与系统性,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在新形势下,着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眼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构建依规治党制度规范体系,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更深层次看,这体现于政治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的有机统一。
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充分体现了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有力保障。
迈入新时代,青年唯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信中国道路、坚守价值追求、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才能顺利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托。
各类经济主体积极践行负责任创新的理念,主动参与数字经济治理,让数据要素既守住底线、守好民生,又放出潜力、放大活力,是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数字强国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海南考察时又一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彰显了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对于更好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处理工农关系、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仍是农业、仍在农村。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把乡村产业兴旺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发展和内生增长。
在国家大力推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赋能乡村振兴,是当前亟须探索的问题。抓好数字化时代发展契机,催生出文化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并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发展,可以实现乡村经济与文化上的双赢,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发展力量。
要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既要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度目标的引领作用,也要健全以“降碳”为重点的协同管理体系。此外,还要优化相关经济政策与市场手段,不断夯实技术、数据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基础支撑作用。
《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首次将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关于农业农村治理的经验措施上升为法律。从依法治国的背景来观察,《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具有开创性的举措,为此后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都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应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