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近年来,不少地方尤其是毗邻地区,积极开展生态区域协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受本位主义思想束缚,以及行政壁垒、治理能力、财政水平等因素制约,在环境治理方面一味“自扫门前雪”,阻碍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进程,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各类智慧城市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如在线挂号、扫码就诊、自助缴费缓解了百姓就医难的问题,电子交警、潮汐分流、智能停车等大大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实时公交、刷码乘车也极大方便了百姓出行,健康码和大数据行程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意见》言简意赅地指明了当今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点与方向。
日前,国办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完成高关注、高产(用)量的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完成一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了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然而,因为有升学压力的存在,家长和孩子并不轻松。为强化劳动育人实效,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配合。
近年来,有关疫情防控等热点事件的网络谣言就给正常生活秩序带来不少影响,如何管控好网络谣言的传播是社会治理领域面对的一道考题,既要正视,也要针对网络谣言产生、传播规律等方面加强治理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这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当时代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富国之源。工业现代化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刻把握工业现代化的战略使命和发展逻辑,对于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意义重大。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要搞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只有促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良性互动,才能持续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出台实施有力有效,政策组合拳的时间效应、集成效应、协同效应、引导效应、创新效应持续显现,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
从《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分析看,我国实现了世界主要国家中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最大增幅,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总额比重等核心指标同比增长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持续深化,展现出较强中国制造“韧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加快改造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
当前,我国农业人口已经有纯务农、半工半农、纯经商、纯务工、创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认识到这一事实,并以这一事实为前提分类推进农民的生产转型、收入转型、消费转型、保障转型,进而提升农民的生产现代化水平、生活水平和满意度,从而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中央企业积极践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完成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有力清退低效无效资产,缩短管理链条。国有资本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率有效提升,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以增强市场引力为核心的国家战略轨迹会更加清晰,主动驾驭经济的国家意志会更加坚强,微观经济领域的市场地位与市场机制也会更加被重视。与此相适应,中国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将会随之发生一些趋势性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