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具有的优势、用好用足这些优势,更有信心更有力量地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传统村落延续着历史记忆,也承载着现代生活。如何保护好、传承好传统村落所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通过合理利用,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日前,记者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上寨,记录一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过程,探寻当地怎样找到一条兼顾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
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推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数字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为进一步强化绿色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面对信息化浪潮,要加强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数字化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数字化、智能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路径。我们要拥抱数字技术,不断开展科技攻关,拓展数字化应用,持续为生态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注入新动能,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更健康的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部署,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我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引。
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我们要抓紧抓实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紧紧围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推动数字文化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今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今天,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映射,打破了传统地理空间的限制,让文化内容不仅可以直抵基层、直达群众,还具备了走向世界各个角落的可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之中,合理布局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持续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不断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高品质生态环境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基层治理更加敏捷高效、协同有力,提高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夯实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层基础,巩固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