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4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1942年春,第4师部分指战员在参加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观看了延安电影团拍摄的有关八路军生活的纪录片。他们深受鼓舞,想要拍摄一部有关新四军纪录片的愿望愈加强烈。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览厅里,静静地摆放着一件文物——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自制的棉衣。经过七十多年的沧桑洗礼,这件粗布棉衣有些褪色发黄,但它却是革命前辈在大别山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宝贵见证。
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敌后抗日军民发挥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出多种克敌制胜的巧妙战法。其中,“漫画战”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作战方式,对揭露日寇阴谋、唤起民众抗日意识、鼓舞抗日斗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家垴,抓把土,炮弹片片划破手,炮弹出自马岚头,炸得鬼子脑浆流,日伪清剿蟠龙住,咱造炮弹没停过。”一首山西武乡民谣《咱造炮弹没停过》,传颂着抗战时期柳沟兵工厂的光辉历史。
阮啸仙不顾自身安危的营救行为,让高恬波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1923年春,高恬波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又和阮啸仙等到花县从事农民运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两人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三岬嶂战斗,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军第1军团第1师第1团在江西省黎川县西南的三岬嶂进行的一次阵地防御作战。此战,红军以一团之兵力阻击了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敌人,成为红军牵制部队坚决抗击和击溃数倍敌人的典型战斗。
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华步伐,向内蒙古、宁夏、甘肃境内派遣特务机关、航空站,策动其培植的伪“蒙古军”在侵占察哈尔中部后,又向绥远发动进攻。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新的侵略行径极为愤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941年1月,侵华日军在鲁西平原进行多兵种联合的冬季大扫荡,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命令特务三营的营部及第九、十两个连队组成对日军的阻击部队,在苏村(今山东省莘县张寨镇苏村)对敌施行阻击,以掩护党政机关及大部队的转移。
1940年-1943年,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三光政策”,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边区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