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惜和平,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砥砺复兴,尤见精神可贵。伟大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有着跨越时空的巨大力量。它如磁石、如火炬般吸引着、引领着无数年轻人,怀揣着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阅读孔繁森家书,有的孩子读懂何为“舍小家为大家”“真正的大爱”,有的孩子因此立志“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斯人已逝,但其一心为民、廉洁奉公的崇高品格,却跨越时空、激荡回响。
老中青三代文物修复技能人才同台竞技,不同团队文物修复师相互切磋、交流,让技艺走到聚光灯下,匠心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竞赛的举办,让工匠精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得以不断彰显和弘扬。
为深入弘扬三大精神,湖北省委党校开展“循足迹、悟思想、建支点、谱新篇”系列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员赴红安、到空降兵部队现场教学,令我心潮激荡。26年空降兵军旅生涯,那些与英雄同行的岁月,至今仍在我血脉中沸腾。
飞天梦圆的背后,是举国同心的团结奋斗,是无数奋斗者的齐心托举。6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来自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一线的5位代表,围绕“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与中外记者交流。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人们奋发向前、勇攀高峰。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播方式变革,使精神谱系迅速触达广大受众,激发社会正能量。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人们曾用这副挽联,表达对孔繁森的敬爱之情。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孔繁森的崇高精神始终感动和激励着无数人。
聊城,是孔繁森同志的家乡。从家乡到部队,从部队返家乡,再从家乡赴西藏,孔繁森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两次进藏、历时十年,满怀热血、踏险履艰,一腔热血洒高原、耿耿忠心照雪山,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铮铮誓言,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拼搏精神、公仆情怀、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繁森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增强履职本领提供着永不枯竭的精神滋养。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在短暂而光辉的人生历程中,深刻诠释了“亲民爱民、大爱无疆”的为政理念,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以卓越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深刻影响着我们。
在我的心里,孔书记就像亲人一样。20多年来,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去拉萨烈士陵园看望他。他的墓前,总是摆满了爱戴他的人们敬献的花圈。纯洁的花朵、肃穆的挽联,诉说着人们对他无尽的哀思和深切的怀念。每一次和他隔空对话,往日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敬爱的孔繁森书记,你仿佛从未离开。
如果他把自己的困难讲出来,自治区党委一定会考虑的。但是孔繁森没有提任何意见,他说:“组织定了,就服从组织决定。”其实他知道阿里的自然条件、工作环境有多艰苦,知道去那里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但是他很平静地答应了,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唱高调。他在日记里写道:“咱是党的人,要听党的话。”他心中有党,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时光荏苒,昔日的红旗渠建设者们大多已步入暮年,有的业已辞世。开展红旗渠精神口述史研究,抢救性挖掘那段峥嵘岁月的集体记忆,让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的讲述打破时空壁垒,鲜活地重现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引漳入林的伟大壮举,对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梦想无垠,探索不止。瞄准新目标,工程全线为如期实现载人登月争分夺秒、攻坚克难;推动新进展,空间科学研究全面开花,更多航天科技造福千行百业。自立自强,开放创新,中国人将飞得更高更远,漫步太空的脚步将更加自信从容。
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于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挺膺担当、奋发有为,踊跃投身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几十年来,我在不同场合、无数次地聆听《黄河大合唱》,每次都会不由自主地眼含热泪。唱到《黄河怨》,许多人挥巾拭泪;唱到《保卫黄河》,全场激情澎湃。每一曲完毕,观众总报以热烈的掌声。父亲冼星海如果能看到这些,心里该多高兴啊!他的一部《黄河大合唱》,可以顶千军万马。
从“能”,到“能做得更好”,跨越70年的回响,映照着我国科学事业从一路跟跑到开始领跑的飞跃,也昭示着科学家精神的薪火相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奋斗,锚定建成科技强国,在科学家精神的感召下,我们一定能跑好这一棒接力棒!
2018年,我初次涉足钳工领域。第一次实践,师父让我将铁块锉成规定形状。手握锉刀,我不知如何下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只在铁块上留下不均匀的痕迹。但我没有放弃,下班后独自留在工段苦练。在一次次的锉削、锯削、钻孔中,我的双手起了水泡,磨出了老茧。为了成为一名优秀钳工,我忍痛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