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将功名苦苍生,却步久矣。那天,他飞回昆明,与作家同行重走西南联大之路,这一程采风,终是躲不过去了。从板桥人家入城,至西南联大,26公里,他却走了戎马半生,解甲归来时,鬓染霜雪。放眼看过去,儿时记忆中,故园十里稻香,几载秋风掠过。
大多数的地方戏总叫观光客如鸭子听雷公般看热闹,戏台上若无字幕辅助,剧情纵是翻江倒海,外人也一脸懵懂,波澜不惊。梅林戏唱词对白用上普通话后,更是大放异彩。我曾陪北京客人路过观赏,对方一听入迷,再听陶醉,回头大赞其唱腔之优美、行当之齐整、表演之个性、功夫之了得、韵味之绵长,不愧是“土京剧”。
在儿时的记忆里,繁华的小城,是十里八乡的孩子向往的地方。从城里回来的伙伴炫耀着莲湖公园,他们坐在旋转木马上照相,身后是亭桥与荷花。去矿山背矿的父辈们,带回来游戏机、玩具,让我特别渴望自己有一天能走出大山。
初识江北的雪是儿时的一个早晨。祖父端着一盆豆腐冒雪而归,一缕狂欢的风雪尾随热腾腾的豆香袭进屋内。透过结冰的窗户向外张望,漫天的雪花,像大雾在弥漫,像柳絮在飘飞,更像卷着浪花的海水在汹涌。房前房后,院里院外,银白一片。想出门,门却推不开。
绕过粼粼碧波,已有小草从新砌叠石缝隙探出水系湖面。沿曲径登上东侧岗埠纵目远眺,眼底焕然一新。蓝天白云映衬下,清晰逼现的古柳古泉古井,炊烟袅袅的村墟庄院,络绎不绝的人流,更使我思绪缤纷如脚下恣意绽放的山花野卉。
戏做了五夜,我去了三夜,除了认真看戏的之外,还有许多人是被热闹的气氛吸引而来的。比如一个五十多岁的半老头,刚坐下,他的头就耷拉下去了,只有眼皮还留着一条细细的缝。只要灯光还在变幻,不时地有“得得得”“锵锵锵”“嘭嘭嘭”的响声,他就睡得很踏实,否则会惊醒过来,令人忍俊不禁。有些人只为来和老友聊天凑热闹,还有些人就是喜欢在人群里坐着。
小时候,冬天的早晨,只要下点雪,我家就总是吃咸菜煨豆腐。一来园子里青菜冻住了,二来咸菜煨豆腐的确美味。豆腐咕嘟咕嘟地煨在木炭火锅里,细嫩、清香,无可比拟。窗外的雪是白的,窗纸是白的,米饭是白的,瓷碗是白的,火锅里的豆腐也是白的,红色的炭火散发着暖意。
花不少,却没有重样的。耳濡目染久了,我也大略知道了它们的名字。有的来自花的颜色,像“绿樱”“雪紫”“黑美人”“白雪公主”等;有的出自枝条或树桩的形状姿态,像“飘枝”“独杆”“提根”等;有的则与原产地相关,像“漳红缨”“广红缨”“云南紫”,就分别产自福建漳州、两广各地和云南高原,而“印度画报”“加州黄金”“波伊斯玫瑰”等名字,显然是宣告它们有一个域外的身份。
有人给汪曾祺先生贴标签,说他是乡土作家,他不乐意接受;又有人说他是风俗画作家,他就很开心,并坦承好像是有这么回事。他说自己爱看风俗画,也爱看讲风俗的书,并说:“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觉得它很美。……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
张家界市区到樟树村,车子大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一路上,放眼山川,阳光明媚,白云飞渡,青山连绵,绿水潺潺,梯田层叠。栋栋新修的农舍点缀滴翠的山野,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尤其是在路边不断出现的各种形状、呈淡青色的嶙峋巨石,给这个氤氲着神秘色彩的大山怀抱,增添了雄壮和凝重的气息。
从小喜欢年画,是受母亲的影响。在最初的记忆里,墙壁的醒目位置张贴着一张年画,那是一个扎着朝天髻的小女孩,白里透红的脸蛋,眉清目秀。母亲说我就是她照着那个小女孩的模样生的。我对母亲的话深信不疑,便一遍遍端详着那张年画,倍感亲切,仿佛望着镜子里的自己。
在南方,雪,是一桩需要事先张扬的大事件。天气预报会在一周前就提示:雪就要来了!人们会为雪的到来设一个倒计时。到了万众瞩目的那一天,无心工作,几乎每个小时都要去看一眼窗外,星星点点的盐粒子落下来了没有?最后,若有若无的小雪往往下一小会儿就停了,让人好生失望。
想起故乡,只一会儿,骨子里所有的荒芜,都变得水灵水润起来。这时才发现,无论一个人多么苍老,故乡永远是他返老还童的秘境,是他丰沛情感的根源,是他人生旅途的原点。曾以为,自己已写尽故乡。后来才知道,故乡是写不尽的。
在山里吃茶,跟城里完全是两回事情。城里清茶淡味,喝的是格调。但在农村,茶叶的功效,差不多只剩解渴了。这个老者身穿青色衣服,七十来岁,头发如柴灰,完全符合黔西北农民的模样。这些老者生活艰苦,几十年的忙碌,最终变成习惯,让他们晚年也无法安闲。照理来讲,从事沉重的劳动,似乎该喝有劲的浓茶,用以止乏解渴。但老者却用一把壶将大叶虫茶泡了,完全没有出味。
母亲厨艺过人。在我记忆里,她能把那些生长在荒野沟塘粗糙、低端的食材,变换花样,烹制出我喜欢的味道。比如荠菜咸粥、白薯叶粥、咸蛋黄焗倭瓜、炕洞焐家雀、煎毛蛋、铛包鱼儿……我说母亲这些拿手菜、“横”菜,都和我嘴馋有关系。
原来,最美简阳羊肉汤,一定是简阳本地盐的味道、山的味道、水的味道、环境的味道、风的味道、土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之集大成者。当然,还包含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文化的味道、心地的味道、方言的味道……
2023年在农历中属于兔年。兔在时辰中与卯时对应,称作卯兔。卯排在农历的二月,二月是百花烂漫的仲春,又有卯月之称。卯兔欢跳着到来,标志着和煦温润的春晖光照人间。这与兔子敏捷而又温驯的性情颇为切合。因而,忝列十二生肖中的兔,和因之派生出的兔文化早就是温和吉祥的象征。让我们穿越时空,做一次关于中华兔文化的漫游。
砚台坚硬,狼毫柔软,手腕轻挥,墨迹落在大红的门联纸上,仿佛在这红色山林里一开乾坤。多么神奇啊,最单调最沉闷的黑色,一旦落脚到红纸上,立即就有了神采,就是越过龙门的鲤鱼,点了双睛的飞龙。纸上墨花开放就是锦上添花,就是无尽的锣鼓点敲出的喜庆。
二十年前,我初来乍到,听说山城最好吃的东西就隐身在这样的市井街巷里。傍晚6点,老火锅融合着浓厚牛油的香气,流溢在巷子和角落。经典的重庆火锅到底属于共享的美食,独食则有些落寞,所以我常常四处寻找山城里一个人也能享用的美食。街道的转角或不起眼的小巷深处,隐藏着能调动山城人真正味觉的小吃——小面。
走进“城心”,可先看“古”。马王堆汉墓里沉淀的楚汉文化,走马楼简牍里记载的三国风云,管中窥豹,让人浮想联翩。在“城心”走街串巷,亦妙趣横生。去往白果园巷、化龙池、都正街等老街,再去新兴的湖南米粉街、古玩艺术街等网红打卡地,感受古今交替、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