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刹住‘四风’作为巩固党心民心的重要途径,坚决防止产生‘疲劳综合征’,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歪风陋习要露头就打,对‘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要时刻防范,决不允许死灰复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表明,抓作风建设,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麻痹懈怠思想,必须久久为功、接续而行。
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基础性工程。时代越是向前,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加突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人才有一个供需关系的变化,教育要想在前头,赶在前头。”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教育前瞻性、先导性作用的深刻诠释,为我们发挥教育作用、加强人才供需适配指明了方向。
每一种工艺都是源于生活需求、顺应时代发展演进而成。唯有进入生活,传统工艺方能生生不息。今天,我们要有效提取传统工艺中承载的民族记忆与文化内涵,并拥抱新技术、新理念的创新创造,以开放的心态,让传统工艺融汇古与今、用与美,同时留住手工的温度和人文的情怀。
宏大叙事往往埋藏于细微日常,隐于每个平凡不过的日子里。传统色跟随中国人生命的河流,不断向前,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迸发出持续的生命力。作为创作者,我们也执着于用镜头、用斑斓的色彩,为中国人的生活史留存一份档案。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握好改革督察与基层减负的关系,统筹兼顾压实责任与提升活力,以科学方法抓好改革落实。
深化中国中亚合作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顺应各国人民共同期盼。中方将同中亚国家一道,以千年丝路的历史智慧为鉴,以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呼唤为约,着眼未来,同心笃行,走出更加宽广的合作共赢之路,为促进地区发展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过程中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动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
相信在本届峰会上,中国和中亚国家将以实际行动展现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坚定决心,为六国发展振兴增添新助力,为地区和平稳定注入强大正能量,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在新的赶考路上考出好成绩,必须始终把握好“紧日子”与“好日子”的内在关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再次要求“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江苏扎实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这篇大文章,让古老运河生机焕发、长流永续。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推动人类文明加速迈向智能化。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伴生诸多风险挑战,国际社会亟须加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有三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既要保护好、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又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对城市更新的促进作用,推动历史文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关键时顶得住,是新时代对干部提出的重要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广大干部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不但在平时沉下心来兢兢业业干工作,更要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有所作为。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系统擘画新时代新征程民生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将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注入强大动力。